踏過田埂時,褲腳忽然沾了些涼意,彎腰拂去草葉上的露珠,指尖觸到一片蜷曲的楊樹葉,金黃的脈絡(luò)像被秋陽吻過的痕跡 —— 原來,我早已踩著秋的腳印,走進(jìn)了這片土地的斑斕里。
河北的秋天很美,這里既有連綿起伏的山地,讓秋霜在山脊林間暈出層疊色彩;也有廣袤平坦的平原,讓秋陽把玉米染成金色的海洋;更有瀕海的溫潤景致,讓秋風(fēng)裹挾著咸濕氣息,拂過灘涂與岸線。多樣的地形,如同大自然的調(diào)色盤,為河北的秋勾勒出萬千姿態(tài),也讓每一處秋景都獨(dú)具特色。
最先與秋相擁的,是塞罕壩的林海。早聞 “壩上秋來早”,當(dāng)雙腳踩在松軟的落葉上,才真正懂了這話里的分量。往日蔥郁的樟子松還守著深綠的底色,落葉松卻已披上金紅的華裳,風(fēng)穿過林間時,滿坡葉子簌簌作響,像是把整個夏天的陽光都揉進(jìn)了葉脈。沿著木棧道緩步前行,偶有狍子從樹后探出頭,又輕捷地躍入深處,驚起的山雀掠過肩頭,翅尖帶過的松針香與野果香,在鼻尖縈繞不散。想起杜牧的 “停車坐愛楓林晚”,原來不必尋楓林,塞罕壩的秋,光是這漫山疊翠流金,就足夠讓人甘愿放緩腳步,把時光浸在這斑斕里。
循著秋光往南走,金山嶺長城便在山脊上鋪開。晨光漫過城磚時,青苔泛著暖融融的光,城垛間的野草染了淺黃,隨風(fēng)輕晃,倒讓這千年雄關(guān)多了幾分柔情。拾級登上烽火臺,極目遠(yuǎn)眺,群山層林盡染,紅、黃、綠的色塊交織著,像大自然隨手打翻的調(diào)色盤。忽然念起范仲淹的“塞下秋來風(fēng)景異”,此刻沒有“衡陽雁去無留意”的蕭瑟,只余“長煙落日孤城閉”的壯闊 ——只是這“孤城”早已卸下戍邊的鎧甲,成了秋陽里供人賞景的所在,風(fēng)穿過城洞時,還在低聲訴說著歲月的故事。
若說塞罕壩的秋是豪邁的,金山嶺的秋是壯闊的,那白洋淀的秋,便是浸在水里的溫柔。尋一艘木船,輕晃著劃入淀中,水面平靜得像鋪開的碎銀,映著岸邊的蘆葦蕩。秋風(fēng)掠過,蘆花如雪般飄起,落在衣襟上、船舷邊,癢絲絲的。偶爾見漁人撐著長篙駛過,船頭的漁網(wǎng)在陽光下閃著光,驚起幾只水鳥,撲棱棱飛向天際。這時才懂王勃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”的意境,原來不必遠(yuǎn)赴滕王閣,白洋淀的秋波里,就藏著這樣的詩意。
最后與秋邂逅在邢臺大峽谷。沿著石階往下走,溪流潺潺繞著腳邊,岸邊的楓葉紅得似火,倒映在水里,竟把整條溪流都染成了胭脂色。泉水叮咚伴著鳥鳴,恍惚間忘了塵世喧囂。想起王維的“空山新雨后,天氣晚來秋”,這里雖無新雨,卻有“空山” 的幽靜,秋陽透過葉隙灑下,在石階上織出斑駁的光影,走在其中,仿佛整個人都被秋意裹住,溫柔得不想離開。
一路走,一路拾撿河北的秋。從塞罕壩的落葉到金山嶺的城磚,從白洋淀的蘆花到邢臺大峽谷的紅葉,每一步都藏著不期而遇的驚喜。原來秋天從不是蕭瑟的注腳,在這片山河里,秋是斑斕的、壯闊的、溫柔的,是需要用腳步慢慢丈量、用心細(xì)細(xì)品味的時光。
夕陽漫過山頭時,身后的影子被拉得很長,那些秋日的畫面卻愈發(fā)清晰?;蛟S,路過秋天,不只是路過一段季節(jié),更是路過一場關(guān)于美的邀約——而河北的秋,便是這場邀約里,最動人的篇章。